哲学毕业论文

马克思实践哲学论文

时间:2022-10-09 03:35:25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马克思实践哲学论文

  马克思实践哲学论文【1】

马克思实践哲学论文

  摘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总的结果”的表述,学术界大多把它定位在社会历史观或社会学理论,其实它是实践哲学的一般原理,具有哲学的整体架构。

  从形成过程看,它是理论化了的实践世界观,是关于从实践去理解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的根本观点;从实质内容看,它是实践哲学关于人类世界的图景、源头、规律和前途的理论内容;从本质属性看,它是现代哲学而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和多维性等。

  唯有把它作为实践哲学一般原理,才能真正达到“总的结果”应有的理论高度,才能真正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实践性;整体性;多维性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总的结果”的表述,斯大林把其放在社会历史观上,认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的所作的天才的表述”,即所谓的“唯物史观经典表述”。

  自此,我国学界沿袭此观点。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总的结果”“只是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而不是他的哲学社会历史观”。

  那么,“总的结果”究竟是什么?马克思生前未明确指明,但在《序言》里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的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显然,能指导哲学领域的研究和批判的“总的结果”,其理论高度超出了社会历史观和社会学理论,从其形成过程、实质内容和本质属性来看,它只能是马克思实践哲学一般原理,具有哲学的整体架构。

  一、“总的结果”的形成过程

  “总的结果”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实践世界观的理论化过程。

  实践是劳动、社会生产、物质生产、物质生活、改造自然的活动、科学实验等的总概括。

  实践世界观就是关于从实践去理解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的根本观点。

  实践世界观的理论化这里是指实践世界观理论的研究与建构以至于形成实践哲学的一般原理,“总的结果”是实践世界观理论化的结果。

  第一阶段:实践世界观探究的开始。

  1842—1843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让他深思的是:议会即国家为什么要对一个捡枯枝的贫苦农民进行惩罚?由此他怀疑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对自己本身,而会面向只有用一个办法即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这给批判思维规定了实践方向,顺此深入便认识到:“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此时的批判把他引上了实践哲学研究之路,1844年1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年10月中-12月中)的发表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开始的标志。

  第二阶段:实践世界观维度的哲学直观到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的提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对实践世界观维度的哲学直观。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之后,就在《手稿》中对实践作哲学直观,试探其世界观意蕴,审视实践与人类世界方方面面的关系。

  “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 ……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一切奴役关系、普遍的人的解放与劳动有关。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世界历史、自然界都与人的劳动及其结果有关。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此时他超越了经济学家“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的观点,初步直观到实践与人、社会、世界历史、自然界和理论等的关系。

  《神圣家族》(写于1844年9-11月)是对实践世界观维度的深入探索。

  马克思用自己“现在所达到的成果”去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帮助广大读者识破思辨哲学的幻想”,再叙述“对现代哲学和社会学的肯定的见解”。

  此时以实践为武器反对思辨哲学,获得了比以前更深刻的认识:“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就不能“达到即使是才开始的对历史现实的认识”;“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就不能“真正认识这个历史时期”;“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业分开”,就如同把“自身和世界分开一样”;“历史的发源地”就“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

  这里,他进一步说明了实践与人、历史、社会、自然界、理论等不可分割的联系,断定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开始构想实践哲学关于以实践为直接源头的人类世界图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确认实践世界观维度并提出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

  什么是实践?马克思给出规定:“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就把自然、社会和思维以及主客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结果等元素蕴涵在实践范畴之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唯心主义的“抽象性”,都因脱离实践。

  《提纲》共11条,对实践世界观在认识论、宗教观、人学、社会历史观、社会学、世界图景、哲学观等方面的体现,一一点破,确认了实践哲学即“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尤其是提出了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表明他确信实践是人类世界的内在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挖掘的哲学基本范畴。

  恩格斯说:《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新世界观”就是实践世界观,已初见端倪。

  第三阶段: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的初步展开到形成“有决定意义的论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把实践哲学的基本命题作初步展开,“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个“概括”将是取代思辨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是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

  这种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这段叙述是对实践哲学基本命题的展开,从这些带有设想性的用语来看:“从……出发来阐述……把……理解为……然后……描述……阐明……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这种展开是初步的,主要是为实践哲学一般原理规定基本思路,是“总的结果”的基本框架。

  关于“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的观点,“可能”一词表明,还处于探讨之中。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论文【2】

  【摘 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根源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讲的实践就是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

  本文在简单介绍实践的相关概念后,将主要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视角,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解。

  一、什么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对象性活动。

  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它又被称为“感性的活动”。

  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类的实践是在自觉的目的和明晰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那种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具体的历史条件的抽象的“实践”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实践是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

  作为人类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本身就是人与世界关系最基本的形式。

  同时,实践也是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基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认识到实践在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性地位,对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在曾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马克思这里谈的物质生产劳动只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而不是实践的所有形式。

  其他的实践形式虽然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有异于劳动实践,但基本构成却是一致的,即任何实践都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是主体借助于中介指向客体的一种现实的活动过程,其基本构成要素是主体、客体和中介。

  从历史上看,正是劳动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对立的方面。

  人类是从自然界进化发展而来的,所以在人类产生以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要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们夸大了自己在与自然关系中的绝对地位,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不得不面对各种生态危机的挑战。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人类在之前的历史中只认识到了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没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善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使人与自然相对立,但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存于自然,所以,人与自然也是相统一的。

  人类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践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具体地说,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生产实践既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为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并相互交换其活动, 才能进行物质生产。

  因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实践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基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改造世界即实践决定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正确的认识又能指导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

  但总的来说,实践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既改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

  一方面,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本质。

  实践在创造人、使人类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同时,也造就了人类特有的本质。

  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也不断地强化和扩大着自己的本质力量。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变得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了自己的世界观,从而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步。

  人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历史地产生、存在和发展,在实践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不断改善、更新着自己的社会关系,也在实践过程中改造着自身。

  三、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人类哲学思维的积极成果,根植于人类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及其历史发展之中,在哲学方法论上实现了对旧哲学实践观的合理超越,是一种科学的实践哲学。

  它如实地反映了人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及其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体现了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事物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都不会过时的。

  然而,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不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一个最终完成了的绝对封闭性体系一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心的实践观也需要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时代发展.红旗文稿.2007(8)

  [2]兰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再理解.理论界.2008(2)

【马克思实践哲学论文】相关文章:

哲学论文马克思哲学10-01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批判逻辑演进论文10-09

马克思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实践论文10-08

马克思哲学论文2000字10-01

与时倶进的马克思哲学论文10-08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10-0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提纲10-08

实践思维模式下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试析论文10-08

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科学理想的论文的教育理论论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