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儿童游戏的哲学本质观

时间:2022-10-07 19:57:21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儿童游戏的哲学本质观

  儿童游戏的哲学本质观

  摘 要 儿童游戏本质的哲学观存在两个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儿童游戏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另一种观点认为游戏的本质是一种独立性的存在,儿童在进入其中时,自身的主体性随即消解了,游戏本身成了主体,这是游戏本质的反主体性。

  面对两种截然型反的哲学论调,笔者通过人性的解读这一新的视角试图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使之在另外的层面上和谐而不相悖。

  关键词 儿童游戏 人性 主体性 反主体性

  Abstract There are two opposing points of view in the philosophy essence of children's games, first, that the nature of children's play is a main activity; the alternative view i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game is the existence of an independence, and children in themown subjectivity, then digestion, the game itself has become the main, this is an anti-subjectivity of the nature of the game.

  Human nature to interpret this new perspective to attempt to reconcil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so that in the face of the two diametrically opposite philosophical argument, make it harmony rather than contrary on another level.

  Key words children's games; human nature; subjectivity; anti-subjectivity

  1 儿童游戏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活动

  将儿童游戏看作是人的主体性活动,是基于对游戏活动的自愿、自主、愉悦与自由等外部特征的理解上,而进行的一种概括式的全新尝试。

  这一观点的源头要追溯到康德和席勒,他们早在18世纪就提出游戏的核心在于人的主体性自由,而我国学者丁海东则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在我们国家有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把游戏活动的本质概括为主体性活动,来探索建立一种更加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①

  比如,张燕就曾撰文指出,游戏是儿童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其实质就是在于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够在活动中实现。

  刘焱在《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一书中也较为具体地阐述了游戏的主体性本质。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互相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包括主体性、独立性与平等性。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把握以下两点:第一,主体性依赖于“主体”而存在,主体本身的需要、动机与能力制约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结成的关系的性质,因而也制约着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性的的发挥程度。

  因此主体性发挥的程度既与主体有关,也与客体有关,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活动主体与活动对象之间结成的关系,即驾驭控制关系或被驾驭控制关系,不仅仅是人的主体性表现与发挥的依据,同时也影响着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对星星活动的性质。

  ②因此,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它现实直接地表现为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

  2 哲学的反叛:儿童游戏本质的非主体性

  尽管将儿童游戏的实质从哲学层面上归结为人的主体性体现,较之于将其定位于社会性活动或本能活动的层面上,有着显著的认识论意义,是对游戏与人性的深层理解。

  但是哲学的内部也充斥着不合与异见。

  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通过运用现象学的观点,对游戏与艺术进行管饭与深入的研究而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加达默尔批判了游戏的本质的人的主体性活动,恰恰相反的是,在人与游戏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游戏本身就是主体,人的主体性在与游戏交融体验的时候也随机消失了,这就是儿童游戏本质的非主体性。

  对此,加达默尔智慧地将游戏与艺术融为一体加以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游戏具有一种独特的本质,它独立于那些从事游戏活动的人的意识。

  所以,凡是在主体性的自为存在没有限制主体视域的地方,凡是在不存在任何进行游戏行为的主体的地方,就存在游戏,而且存在真正的游戏。

  游戏的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游戏只是通过游戏者才得以表现。”在这里,加达默尔对于游戏判断是:游戏者并非游戏的主体,而游戏是一种脱离于游戏者的存在。

  他认为游戏并不像传统印象的那样只是简单的玩,那只是游戏的外部表象,事实上,游戏具有严肃性。

  只有当参与者完全投入游戏活动之时,游戏才与严肃事物发生联系,同时游戏所具有的严肃性与游戏者的态度有密切关联。

  游戏者的行为和游戏本身应有区别,游戏者的行为是与主体性的其他行为方式相关联的。

  所以,游戏相对于游戏者来说并非某种严肃的事物,由此,人们才进行游戏。

  但是,在游戏着的活动中,所有那些规定那个行为着和忧烦着的以及此在的目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地消失不见,取而代之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被涌入、被掺和。

  游戏者自己知道游戏只是游戏,而且也存在于某个由目的的严肃所规定世界之中。

  但在这种方式中,他并不知道的是,他作为游戏之游戏者,同时还意味着这种与严肃本身相关联。

  所以,游戏的主体不非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游戏只是通过游戏者才得以表现出来。

  3 儿童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与反主体性本质观的调和

  伽达默尔的游戏主体性移位,即游戏成为主体,看似与“游戏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活动”相互矛盾,但从人性的深层分析,二者便完美的结合起来达到了内在的统一。

  关于对人性本源的分析,来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关著作,比如在其后期著作《超越唯乐原则》(1920)中谈到人性中有一种强迫重复的原则。

  这种原则昭示着无意识努力的方向,即无意识中被压抑的东西本身的努力不外是要打破它自身所承受的沉重压力,并且力图使自己要么转变成有意识的东西,要么通过某种实际的行动释放出来。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能看出,人性最原始的本能就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寻求一种取得主动地位的倾向,这种倾向使人通过各种途径追求一种控制感。

  ④所以,笔者认为儿童游戏的本质根植于儿童的天性之中,而儿童的天性在更为本质的层面上则源自人性,即人在潜意识中倾向于获得主动地位而对某一活动进行控制的体验。

  伽达默尔所强调是游戏的魅力使游戏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深入到人的内部分析就会发现,游戏者沉浸在游戏中体验到的快乐必然是伴随着心理某一系统的满足,人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最迫切最基本的是要寻求一种主动控制感,而人沉浸在游戏中获得对世界的一种确定性控制,这正是人主体性的高度表现。

  但这一表现形式带有很大的潜在性,以至于给人一种主观意识和主体性不存在的假象。

  对于这一推论举一个最简单的生活常识便能一目了然:游戏时,如果哪个儿童破坏了游戏规则,那么其它儿童就会指出他的错误,告诉他游戏不是这样玩而应该怎样玩。

  所以,儿童在游戏时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游戏,人的主观意识只是在寻求心理满足这一更迫切需要时暂时潜藏了。

  4 结语

  从人性的角度理解游戏,能更好地澄清儿童游戏的内在价值,即儿童游戏的内在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工具,更是儿童的生命活动和存在方式,是自组织发展的最本源的动力。

  任何外在的价值都不会高于这个价值,这是一个儿童教育者应该秉持的基本立场。

  但是,在今天这个充满浮躁和功利化的社会中,我们的幼儿园里绝大部分的活动都被包裹上一层“游戏”的外衣,更有不少研究者提出“教学游戏化”,“课程活动游戏化”等理念,但就其本质而言,他们都把儿童游戏作为儿童发展的工具,即赋予游戏一定的外在价值而把游戏转化为一种教育的手段或工具。

  这无疑使得游戏本身被异化,这样非但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工具性价值,还有可能导致其丧失本体性意义,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注释

  ① 丁海东.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及主体性本质观的建立[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4):57.

  ② 刘琰.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③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④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儿童游戏的哲学本质观】相关文章:

对旅游本质的哲学思索论文10-12

语言哲学观的困境及启示论文10-08

伊壁鸠鲁哲学的生死观论文10-12

儿童的谜语游戏11-21

浅析性别建构的认知哲学观论文10-08

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理解“儿童的理解”10-26

天地之中哲学观的形成概述论文10-08

儿童中秋活动游戏方案08-15

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10-06

逻辑哲学论中的新世界观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