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11-07 17:46:16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精选】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精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资源

  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图,把握各种信息

  1.出示场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分类、整理场景图中的各种信息

  1.独立思考:根据场景图中各班的信息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或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4.各自完成第8页中的'填表。即把每班植树的棵树填入表中。

  5.校对,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解决场景图中提出的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

  1.出示第9页场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独立思考:场景中需要我们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一共有几个?怎样解决每个具体问题?

  3.小组讨论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全班交流。

  (1)让各组汇报各自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引导其他各组学生对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

  (2)追问: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知道并利用到什么条件?

  四、根据场景图,进一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场景图,启发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交流汇报。对有创意的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3.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

  4.校对,并说说是怎样解答出来的。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启发思考: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你能列举一些吗?

  2.选择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各自独立解答。

  3.汇报交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材分析:

  例1学习是二下教材第一单元打头内容,第一次出现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以看木偶戏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综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及方法,也有小括号的学习,另有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虽然例1和例2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细细琢磨,从学生的认起起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分析,把例1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划分比较合适。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例1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先再这样的方法进行思考,例2的重点笔墨则是让学生认识小括号,会用小括号。若把例1例2合并在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学生对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有可能不会较深的感悟,在此情况下,用短暂的时间来认识小括号,难点也无法突破。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括号学习一直困扰着二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第一次出现是一上年级的求总数和求剩余,而一下年级的两数比较解决问题,二上年级则是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是依据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算用结合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式题教学都是辅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例1是解决问题在第一学段的第二次隆重出现。重点是落实在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前几个星期已经能较熟练的计算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但他们并不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先想(算)再想(算)。所以,我认为,例1教学,式题的运算技能培养不是重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及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问题,能较熟练的解决两步计算式题,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方法,但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是陌生的,本节课不做教学要求,如课堂能够动态生成,提到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教师可适当提示,不耗学习时间。

  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用一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节课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多角度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是先算出了什么?他是先算出什么?在说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感悟到解决两步计算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教学设想: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基点。

  例1把数量关系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解决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基调:处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本课教学将充分利用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先知道他是先算出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 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落点。

  把相同模式的问题解决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上车下车,图书出借、停车场开来开走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本课教学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模仿练、独立巩固练、选择练、拓展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自觉的对两步计算这种模式的问题解决体会更深刻,同时,不同形式的练习与表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2、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方法.

  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1.小朋友们,桃园小学的二( )班小巧虎中队的图书角正缺图书管理员呢,要到实验小学的二( )班里来招聘图书管理员,你们想去竞聘吗?如果你能解决图书角的问题,知道书架上图书的数量变化,你就有竞聘的资格了!

  2.出示书架情境图:

  逐步呈现:

  先出示:书架上原来有图书22本。

  再出示:欢欢小组要归还13本,晶晶小组要借走6本。

  问:从图上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标出数据)

  问:把你找到的信息完整的说一说,好吗?(指名说,和同桌说,全体齐说)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

  引导:请你把这些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同桌交流)

  二、探求新知,建立模式。

  1. 同学们说得很完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停顿,让学生独立思考。

  3. 把你的办法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4. 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自备本独立练习)

  5. 先写完的小朋友和同桌悄悄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6. 反馈:不同方法展示。

  (1)22+13=35(本)(2)22-6=16(本)

  35-6=29(本) 16+13=29(本)

  (3)22+13-6=29(本) (4)22-6+13=29(本)。

  预设问题:你是先算什么?哦,你们猜他是先算什么?22+13是先算什么?再减6是再算出什么?22-6是先算什么?再加13是再算出什么?

  7.归纳:这几个算式只是想的方法有点不同,但都能解决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这个问题。1和3的方法是相同的,2和4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8. 二个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方法,用先算出再算出的样子,说一说想的过程。

  9.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做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今天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巩固练习:解决水果卖进卖出问题。

  2、 独立练习:解决乘车问题。(同桌互批)

  3、 变式练习:继续解决乘车问题。(集体讲评)

  4、 拓展题: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本领?

  2.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用一双亮眼睛认真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的一些练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掌握好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16 ()×5<41 6×()<338×()<65

  23>()×73×()<19()×4<275×()<23

  7×()<37()×9<426×8>5×()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列竖式计算

  65÷7= 25÷5= 52÷6=

  3.填上合适的数。

  △÷8=□……☆☆最大是()

  △÷☆=□……3☆最小是()

  □÷4=6……△□最大是()

  4.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完成,集体交流。)

  (1)35个车轮最多能装几辆小轿车?

  (2)19包牛奶,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包?还剩几包?

  (3)46个同学要乘车去观光,每辆车限乘5个,需要几辆车?

  (4)一星期有7天,三月份有31天,这个月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5)果园现在有55箱水果,每辆运输车最多能装8箱水果,

  (提问题并解答)

  (6)同学们排队做缆车上山,每辆缆车有4个座位,小红站在第5位,应坐第几辆缆车?小明站在第25位,应坐第几缆车?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1】目的要求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说说谁的跳绳长?说明理由。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5、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各有多长,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6、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 出示“你知道吗”

  说明在绘制图纸和标注商品尺寸时,常常有毫米作单位。

  出示图,说说从这些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6)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 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 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 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 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 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 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 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 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 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 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 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 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 比较角的大小。

  (1) 出示习题。

  (2) 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 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 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 汇报交流。

  4. 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 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咱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 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第3、4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和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并会用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点子图若干张,表格,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颗糖,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2=6(人)12÷3=4(人)12÷4=3(人)12÷5=2(人)┄┄2(颗)12÷6=2(人)

  12÷7=1(人)┄┄5(颗)12÷8=1(人)┄┄4颗。随机指一个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均分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还有种就是分后有剩余的,但每次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引新。

  (1)出示题:有6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3=2(盘)

  竖式:

  答:可以放2盘。

  师: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下你会计算吗?有7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想一想,问题要修改吗?

  2.教学试商的方法

  (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列式,7÷3

  (2)小组讨论:商是几?你可以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表7个桃子来分分看。

  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商的?(请个别学生谈想法。)

  (3)那么7÷3的`竖式该怎么列呢?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下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话: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三()得七的?(没有)再想一想:有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最接近7,但又小于7的?(有)

  7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师生在谈话过程中完成如下板书:

  4.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例题:

  (1)为什么把一个桃子放在一边?

  (2)为什么商后面写“盘”,余数后面写“个”?

  (3)竖式上各个数各表示什么?

  (4)竖式中,商1或3行吗?为什么?

  5.尝试完成“试一试”。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有17个气球,分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①商2余7的②商3余2的……

  思考讨论:哪些商合适?哪些商不合适?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和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用投影仪展示某学生的竖式计算并让他选两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做。

  四、课堂

  这节课学习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试商?(想几和除数相乘接近被除数而又小于被除数。)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实物操作,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 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

  3.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角有大有小,并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有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位新的图形朋友,(课件抽象出角)谁知道它们叫什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特征

  (1)(出示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吗?在哪里?(学生可能会用手指尖指某一点)老师把这一点画在黑板上,问:这是角吗?(不是)那角是什么样子呢?拿出你的三角尺,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先把你的小手放这里按一下,看手上留下什么?(一个小坑、一个小点。)是的,这儿有一个点。

  那我们从这一点往这边摸,什么感受?(直直的)

  再从这个点往这边摸呢?也是……?(直直的)

  同学们,我们摸到的就是角。

  (2)刚才我们已经用手摸到了角,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你摸到的角的模样。

  师:请睁开眼,屏幕上这几个角以及刚才咱们所摸的角,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生:都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线(课件分别闪烁顶点、边)。

  (3)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角的特点,下面老师就依据你们的发现把屏幕上的角请到黑板上,小朋友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画。

  师示范:首先画一个点,接着从这一点引出一条线,这条线怎么样?(直直的)然后再从这一点往另外一个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

  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了,而且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通常我们还会用弧线来给角作上标记。

  2.学一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很早以前,数学家们就给角的各个部分起了好听的名字,我们一起到数学书上找找看,把你找到的答案告诉你周围的小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顶点、边、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师: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边就组成了角。

  3.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图形,它们是不是角呢?

  4.数一数,图形中的角

  师:下面我们来变个魔术,请大家盯住第一个图形,变!变成什么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几个角呢?我已经知道其中一个,另外两个角在哪里?

  还有几个图形朋友也吵着要来上我们的数学课,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体上也有角,咱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

  师:三角形有3个角?四边形有几个角?五边形有?追问:六边形呢?十边形呢?是的,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出示主题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角?

  6.做一做,创造角

  (出示材料:一根吸管、一根皮筋、一张圆形纸、2根小棒)

  思考一下,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活动,小组汇报)

  (二)比较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老师也用小棒摆了两个角(课件出示),角1和角2有什么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为什么角2大?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活动的角,怎样让它变得更大?(把角的两边张开)怎么让角变得更小?(把角的两边合拢)

  小结:看来我们要使角变大,只要把角的两边张开,要使角变小,只要把角的边合拢。

  2.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法)

  老师又做了一个角(出示),请拿出你的活动角,做出一个比它大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大吗?为什么?

  做一个比它小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师:我们用眼睛看就能比较出大小,这种观察的方法在数学上经常用到。

  3.比较角的大小(重叠法)

  做好一个角同桌比比看,谁的角大?确信?有人不太确信(选大小近似的两个角)。哪个更大呢?(不同意见)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们确信哪一个角大吗?

  师:当我们用眼睛观察,难以判断大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4.比较角的大小(边的长度)

  这儿还有两个角(出示红、黄角),哪个角大?

  (1)老师要帮帮红角(剪短黄角的边),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为什么?

  (2)(拉长红角的边)这样呢?

  师: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3)(课件出示放大镜)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

  (4)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吗?

  师:这说明角的大小其实只和什么有关系?

  5.比较角的大小(捉迷藏)

  辨别两组角的大小,每组只露出角的一小部分,让学生猜测哪个角大,并交流想法。

  三、欣赏总结,走进生活

  回顾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欣赏角(组图)。

  师: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35+324+945+3028+7

  87-536-872-50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P30-31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三、教学资源:

  计数器、例题插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迁移情境

  876—502 396—182 64—36 75—28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教师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时应及时评价。

  二、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昨天在美丽的图书馆里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呢!

  出示已经解决的一些问题:民间故事书和童话书一共有多少本?民间故事书与儿童小说一共有多少本?童话书和儿童小说有多少本?儿童小说比童话书多多少本?

  提问:你们知道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呢?

  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书多多少本?民间故事书比童话书少多少本?

  那么我们一个一个问题来解决吧!

  三、合作探索

  1、要解决“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书多多少本?”这个问题,你准备怎样列算式?

  提问,接着让学生先试着计算这道题,同时指名两人板演。

  引导学生思考:这道减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335—185=

  百 十 个

  3 3 5

  —1 8 5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十位上3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呢?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

  然后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试着把这道题做完,并结合板演让这两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提问:那么要求“民间故事书比童话书光多少本?”这个问题的算式又该怎样列,你知道吗?

  请大家独立解答。

  评析时请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小组交流,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后再减。

  4、指导验算

  提问:你会验算这两道题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道进行验算。

  四、自主练习

  1、谈话:今天啄木鸟诊所来了几个病号,请大家当一回医生,给这些病号检查它们为什么会生病?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谈话:小朋友们做题非常仔细,不信大家给小博士亮亮相。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3、谈话:在动物园里,一只长劲鹿在笑话一只不知自己身高是多少的大象,大象请大家帮忙来了。

  出示图。长劲鹿说它的身高是610厘米,大象只知道自己比长劲鹿矮370厘米,你们能帮大象这个忙吗?

  五、收获提炼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六、深化提高

  “想想练练”第2题。

  教学板书:

  退位减

  335—185=150(本) 210—185=25(本)

  335 210

  — 185 —185

  150 2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结合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练习中积累学习情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和开放题的解答。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这几天,小朋在的学习非常出色,数学乐园里的熊博士要邀请大家去数学乐园游玩呢!大家想不起去啊?

  二、自主练习

  1、谈话:大家一起做做热身运动。出示口算卡片。

  17—8 13—7 18—9 15—8

  口算后,出示熊博士情境图:起点处(想想练练第5题)

  熊博士告诉大家:要想进入下一站就必须顺利过这一关哦!

  根据熊博士的提示:说说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做的?

  让学生合作讨论:每组上下两道题之间有会长我别与联系?

  你能很快知道这几组题的结果吗?

  2、谈话:我们已经顺利到达第一站了(出示情境图)一起看动物们正在干什么?都要去哪儿呢?

  学生分组讨论:谁跑得最快?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谁能知道它们都要跑多远的路才能从起点出发到达游泳池呢?

  你们能否知道它们分别还要走多少米就到游泳池了呢?

  然后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3、谈话:来到了竞技站了,熊博士要求大家认真列出竖式计算后再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表扬做得既对又快的学生。

  三、综合练习

  1、提问:出示“想想做做”第8题情境图。

  你们能不能算出二班学生收了废旧电池多少节吗?

  除此之外,你还能求出什么问题?

  教师谈话:确实有那么一些少先队员一直很注意保护环境,总是将废旧电池收集起来,老师相信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也会像他们那样都能坚持保护环境,对吗?

  2、出示“想想做做”第9题情境图。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们知道原来人类在太空生活的记录是多少天?

  这位女宇航员她在太空中生活了多少天?

  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引导学生理解: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天数比169天多了多少天?

  接着让学生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四、思路拓宽

  谈话: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的不断提高,一座座电视塔和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这不,我们来到数学乐园里的信息站了,大家一起看,出示情境图。

  你们能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提出一些减法计算的问题,并且着解决这些问题吗?小组里互相交流后全班交流。

  五、通过游玩,你获得了哪些本领呢?

  教学板书:

  退位减

  713—329=384

  713 384

  — 329 验算 —329

  384 713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

  2、通过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的对比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些算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发展过程。

  3、通过一些活泼、新颖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进行对比练习。

  含有多余信息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资源:

  计数器、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史努比非常喜欢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可是今天它因为有事不能来到我们班了。不过,它告诉了我好几个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秘密呢?

  二、专项练习

  1、练习四中第1题(口算)

  用卡片出示

  教师引导:史努比告诉我它用了3分钟就完成了这些口算题,你们行吗?

  学生口算,口算后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重点巩固理解一百几十减几十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

  2、练习四中第2题(笔算)

  教师引导:史努比告诉我:它在计算时错了一道题,我们的小朋友可要小心啊,争取一道也不错。你们能行吗?老师相们你们一定能行。

  (1)分组练习。让学生在本子上先练习第一组3小题,分别指名3位学生板演。再练习第二组3小题。

  (2)讨论比较: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一下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分组讨论一下。

  (3)集体点评。评析笔算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四中第3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做计算题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史努比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告诉我这几道题一点儿也没有错,我相们我们小朋支一定不会输给它的。

  (1)指名3人板演。

  (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3)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改正,并强调学生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练习四中第5题

  (1)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图意:河西村有28户人家,116人,花园村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的人数一样多,要求花园村有多少人?

  (2)引导有困难的学生理解:“花园村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人数同样多”的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先列出横式,再用竖式计算。

  (4)集体校对。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5)告诉学生:这儿有一个信息我们没有派上用场,并让学生找出是哪个条件。提醒学生在解决这些些问题时应学会正确地选择信息。

  四、收获提炼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把取得的成绩和史努比比较一下,怎么样?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拓展提高

  练习四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做后集体评析,对错误较多的应注意指导。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目的要求

  1.在具体的操作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参与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2.培养与同伴积极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难点: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一、室内活动

  1.看方向板指方向。(学生面向东方坐)

  提问:大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让学生把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问:你能根据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个方向吗?

  同座互相指、说。

  2.说一说同学之间的位置关系。

  谈话: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再请坐在他北面、东面、南面、西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提问东北面的学生: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别请坐在东南面的,西北面的,西南面的学生说出自己在他的哪个方向。

  任意找一个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关系。

  3.在教材呈现的场景里辨认方向。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已经能正确地辨认方向,你们想不想到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在去校园之前,我们先帮助书上的小朋友测定他们学校的方向。呈现教材中的场景图。

  提问: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平面图有什么不同?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交流后再指名回答)

  讲述: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指向图的左上方,这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找到了正北方向,看看图中的指南针,你们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

  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二、室外活动

  1.在校园里测定方向。

  谈话:从刚才我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用指南针测定学校的方向,不少学校的房屋不一定都是面向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我们学校的方向如何呢?我们现在走出教室一起去测定。请大家带上指南针、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和铅笔。为了不影响其他班学生上课,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

  走到操场后,谈话:我们每四人一小组,商量一下,你们这组想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也就是选择测量地点,然后分工测量,把表填好。我们看哪一组测得又快又好。测好以后赶快到操场中间集中,老师还有新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吧。学生活动。

  汇报测定结果。

  2.相互检查测定情况。

  谈话:下面请第一小组带第二小组的小朋友到你们测定的地点,介绍一下你们测得的结果,第二小组看看他们测的对不对;然后两个组再交换。其他的小组也是两两合作,相互检查。检查以后再回到操场集合。

  再次集合后,让各小组汇报被检查的小组测定方向的情况,如有不同意见,全班同学再去共同验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使学生认识简单估算的`方法,逐步培养起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练习口算方法。

  1、口算下列各题。

  48+3154+1225+44

  48+3554+1825+45

  口算后提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74-2355-3543-12

  74-2955-3740-12

  要求学生先说出口算过程,再说出得数。

  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

  3、做练习一第8题。

  (1)做第一组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2)第一题是怎样算的?最后一步为什么40加12?在什么情况下是进位加?

  (3)用同样的方法练习第二组题,然后指出: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个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减。

  (4)学生练习第三、四组题,在作业本上完成后集体校对。

  三、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一第7题。

  2、做练习一第9题。

  先指导学生估算方法,再要求说出每题结果各是几十多,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学生口算得数,可以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方法。

  3、做练习一第10题。

  (1)提问:第一行两道题先算什么?第二行两道题先算什么?

  (2)分两组练习,每组做一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尽量用口算。

  4、做练习一第11题。

  (1)指名学生读题,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2)指名口答第13题算式,老师板书算式、答案。提问:为什么用乘法算?

  5、先让学生在第12题()里填数,然后口答校对。

  四、课堂。

  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8题。

  教学随笔: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

  2、解决问题:在问题情景中能准确地捕捉数学信息,主动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2×7=6×5=7×4=4×4=5×7=

  7×1=2×7=7×7=6×6=3×6=

  2、摆一摆:

  (1)蓝色的五角星有2个,红色的五角星有3个2,红色的五角星有几个?

  ?个

  (问:红色五角星有几个?算式怎么列?(3×2=6)3个2也可以说成是2的几倍?

  (2)黄色笑脸有5个,红色笑脸有2个5只,红色笑脸有几个?

  我有几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刚才的猜数游戏中老师就看出,大家不仅知道求几个几要用乘法计算,而且还知道了倍的含义,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倍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用倍的知识一起去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好不好?(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4

  (1)(出示课件)并口述:今天是大扫除的日子,老师呀同学们啊早早的来到了教室,瞧!他们都在干什么?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多少人?擦桌椅的有多少人?(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

  你们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板书:擦桌椅的有多少人?)

  (2)如果让你用小棒摆出擦桌子的人数,你会怎么摆?为什么?

  ①.一根小棒代表一个学生:扫地的:1111111

  擦桌椅的:11111111111111

  ②把小棒横过来,一根小棒代表7个学生:扫地:

  擦桌椅:

  师:两种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第二位同学的想法更简单便于操作,那我们就选用他这种摆法。如果把小棒换成线段,我们一起看看应该怎么画。

  师:扫地有7人,我们可以用这么长的线段表示(出示线段图)

  师:那擦桌椅的应该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呢?(2个扫地的那么长)

  师:为什么呢?(因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也就是2个7,所以应该画2个那么长的线段)。要板书线段

  师:我们能用不一样长的线段表示吗?(不能,因为一段线段表示的就是一个7,不一样的线段表示的数不一样。)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扫地的有几人,擦桌椅是扫地的几倍呢?求擦桌椅的有几人,我们可以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回答师板书:2×7=14或7×2=14(人)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可以根据图上的数字信息来解决问题,根据图意画出了线段,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擦桌椅的人数实际上也就是求二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

  7只

  (1)?只

  (2)完成课后习题“做一做”(P77)

  玩转椅的小兔有3只,跳蹦床的是玩转椅的5倍。跳蹦床的小兔有多少只?

  分析数量关系:

  ?只

  3只

  玩转椅:

  跳蹦床:

  求3的.5倍是多少,就是求5个3是多少,用乘法算。

  列式:5×3=15或3×5=15

  (3)练习十七第二题:停车场卡车的辆数是客车的6倍,客车有七辆,卡车有多少辆?

  (4)练习十七第三题:小明有5本故事书,连环画的本书是故事书的7倍。小明有多少本连环画?

  (5)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四题。

  三、实践活动

  1、课件出示米奇音乐会图片

  师:今天米妮要举行音乐会想邀请咱们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参加。她走不开,就让米奇来请大家,但是在人数上她有个小小的要求把米奇给难住了。她说,要请3位女生,男生是女生的三倍。小朋友能帮帮米奇吗?

  老师请学生自己组合,让后到讲台上集体订正。

  2、实际运用

  师:第一个舞曲结束后,米妮觉得人太少了,她又有个要求。现在男生是女生的3倍了,那再请多少个男生才能是女生的5倍呢?

  四、课堂:

  师: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擦桌椅的的有多少人?

  2×7=14(人)或7×2=14(人)

  答:擦桌椅的有14人。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学会记录原始数据和打√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的统计作初步的分析。

  2、 使学生初步体会简单统计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第68页16题完成的记录,每人准备自己家的'四次电费发标,老师准备一些表格数据、三种学具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说明生活里很多事都可以通过记下来,理一理的方法,把它们整理清楚,并能根据整理出的结果进行分析,从中得到一些想知道的情况。

  2、 举出一些统计好的简单表格,如各小组人数,某户收各种粮食的千克数等统计结果给学生观察,知道一些简单表格反映的数据,结合表内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比较,说明记录、整理这些数据的作用。

  3、 指导打√方法记录

  4、 出示一些学具(如□○⊿)等,说明要知道这些学具各有多少,可以用打√的方法记录。

  让学生先分类列出名称(或用图表示),老师每取一个图形相应说出名称,学生在相应图形后打√记录。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结果各有多少个。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说明这节课要根据前面的天气记录,认识天气情况。

  二、组织活动

  1、 让学生分小组理一理,填一填

  学生分组活动,先核对记录情况,再按打√方法整理每种天气各多少天。

  请你把整理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2、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的电费情况。

  先认识电费电费收据的各项内容,再按日期次序排列起来。

  要求学生把千瓦时数填在课本上的表里。

  学生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自己调查:小组讨论还准备调查什么内容,组织调查活动。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02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16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02-0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1-1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01-16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教案11-0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3-14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2-27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4

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