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医学专业论文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治疗研究

时间:2022-10-05 23:31:59 自考医学专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治疗研究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治疗研究【1】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治疗研究

  【关键词】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 治疗的回顾 新进展

  动脉栓塞是由脱落的栓子堵塞口径与其相近的动脉造成的急症。

  绝大多数栓子嵌塞于腹主动脉末端及其下方的下肢动脉,发病突然,栓塞部位远端的肢体因急性缺血发生剧烈疼痛,病情进展迅速,可很快出现肢体坏疽,预后严重,因此需要紧急处理。

  1 病因及病理

  1.1 栓子来源[1]

  1)心源性: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室壁的血栓脱落、人工心脏瓣膜上的血栓脱落等。

  2)血管源性:动脉瘤或人工血管腔内的血栓脱落、动脉粥样斑块脱落。

  3)医源性:动脉穿刺插管、导管折断成异物或内膜撕裂继发血栓形成脱落等。

  在肢体动脉栓塞中,下肢较上肢多见,依次为股总动脉、髂总动脉、腘动脉、腹主动脉分叉部位。

  在上肢依次为肱动脉、腋动脉和锁骨下动脉。

  1.2 主要病理变化

  早期动脉痉挛、以后发生内皮细胞变性、动脉壁退行性变、动脉腔内继发血栓形成,严重缺血后6~12小时,组织可以发生坏死、肌肉及神经功能丧失。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

  急性动脉栓塞的典型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5p”征,即疼痛(pain)、感觉异常(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和苍白(pallor),感觉及运动障碍的出现较其它三项晚,因此,等待此二者的出现才作出诊断的做法是极为错误的。

  2.2 辅助检查

  1)皮肤测温试验:能明确变温带的平面,此平面一般要比栓塞平面约低一手宽的距离,对栓塞部位的定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超声多普勒检查:探查肢体主要动脉搏动突然消失的部位,可对栓塞平面作出诊断。

  国内一组报道其特异性为99%,准确性为96%[2]。

  3)动脉造影:能了解栓塞部位,远侧动脉是否通畅。

  侧枝循环状态,有否继发性血栓形成等情况,是诊断急性动脉栓塞的金标准,但是,动脉造影常需延长2~3小时,如果病人及肢体处于非常危急状态,患者已有感觉及运动障碍体征,不应强调为明确诊断而行动脉造影,以免延误手术时机。

  4)确定诊断的同时,还应针对引起动脉栓塞的病因作相应检查,如心电图、心脏X线及酶系检查,以利于制定全身治疗方案,如心肌酶测定可有效提示肢体骨骼肌有坏死,其中CK水平有助于判断溶栓后的再灌注损伤情况[3]。

  3 治疗手段

  3.1 传统方法[4]

  切口按动脉栓塞的部位而定,腹主动脉栓塞作腹部正中切口,髂动脉栓塞作同侧腹膜外切口,股动脉作上股部纵形切口,肱动脉和腘动脉可分别作肘窝和腘窝S形切口,锁骨下动脉作锁骨上平行切口,腋动脉作锁骨下平行切口或腋窝切口,经相应切口分离栓塞动脉,此时动作应轻柔,以免栓子碎裂脱落,发生远侧动脉栓塞。

  阻断动脉栓塞部的近远端后,在其远侧血管内用细针注入少量肝素。

  在靠栓子下方切开动脉,用手指从栓子的近侧血管轻轻地将其挤出,一般不用器械钳取,因易碎裂,栓子取出后开放远端血管阻断钳,由远端向近端挤压肢体,以挤出继发血栓,再注入肝素盐水。

  如估计栓子、血栓未取尽,可在肢体远侧动脉作切口施逆行冲洗。

  缝合动脉,松开阻断钳恢复血运,远侧动脉搏动的恢复是取栓成功的标志,必要时行术中动脉造影。

  3.2 血管内超声溶栓方法[5]

  经股动脉穿刺(健侧),插入8F动脉鞘管,先行动脉造影,确定栓塞部位,然后插入超声溶栓导管,通过腹主动脉分叉部抵达栓子近端,超声导管顶端接触栓子,开始释放高能量,低频率超声能量,超声频率45KHz,超声震荡1min后间歇30s,在放能期间逐渐移动超声导管,直至最大限度溶解栓子,超声治疗时间为6min,使栓子溶解成9Lm以下的血液成分,然后拔出超声溶栓导管,再行肢体动脉造影后,插入留置微型导管(直径3F),微型导管末端接三通,再接50ml肝素盐水注射器,拔出动脉鞘管,穿刺点按压止血30min后,加压包扎,上置015kg沙袋压迫4h[6]。

  3.3 介入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后即行彩色B超检查,以明确动脉栓塞的部位和长度,然后在局麻下,经皮行患侧股动脉或肱动脉顺向穿刺,将4FCobra导管和动脉鞘置于动脉内,将Cobra导管送至血栓近端,进行抽吸,尽可能抽出部分血栓,在1h内经Cobra导管注入尿激酶30~60万U进行冲击溶栓治疗,并留置动脉鞘,尿激酶2~4万U/h持续注入3d,术后第3d开始进行连续3d的肝素化和3~6个月的抗凝治疗[7]。

  3.4 球囊导管取栓法

  1963年Foarty首先成功采用球囊导管经股动脉作股总动脉和髂动脉栓子摘除术,一般认为动脉球囊导管取栓的最佳时机是发病后6~8小时[8],在硬膜外或局部麻醉下,分别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采取不同型号的Fogarty取栓管,将近端栓子及继发性血栓取净,反复数次,直至近端喷血,远端明显溢血,取栓后向远端动脉内插入15~20cm细硅胶管注入肝素盐水60ml,再注入尿激酶5~10万U,然后将细硅胶管拔出,同时注意观察肢体颜色变化和远端动脉搏动,然后用5-0的Prolene线间断缝合动脉切口[9]。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此项技术,但高危患者的死亡率未见明显下降,仍高达10%~25%[10]。

  3.5 取栓术加内膜切除术

  有资料表明取栓同时加做其他必要的手术,并不增加截肢率和死亡率[11]。

  当动脉栓塞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部位时,单作取栓术常难以充分矫正动脉狭窄。

  此时需将增厚的动脉内膜切除,此法只适用病变较局限时,尤其适用于股深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硬化性狭窄。

  3.6 截肢术或取栓术加截肢术

  当患者来院时肢体已经坏疽,需预防感染的扩散和改善患肢血液循环。

  待坏疽与健康组织间的界限明确后行截肢或趾术,但当病人已有湿性坏疽,或虽尚无坏疽平面形成,但肢体缺血已导致周身情况恶化而威胁生命时,也应立即截肢。

  有时即或已为病人即或以为病人做了较高位的截肢,但因残端仍缺血而不能愈合。

  手术时若先行动脉取栓术,使血流尽可能地恢复后,紧接着行截肢术有两个优点:1)常可有效地降低截肢平面;2)有助于增加残端血供,从而促进残端的愈合。

  4 术后处理

  4.1 预防再次栓塞

  近年来,临床多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其与肝素相似,但引发出血的几率较肝素小[12]。

  4.2 重视肌病肾病性代谢综合征

  发生率7%~37%[13],高血钾、酸中毒、肌红蛋白尿以及少尿、无尿,是肾功能损害的表现,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将出现不可逆性肾功能损害。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手术及药物溶栓、抗凝治疗同时结合中医中药的应用,疗效确切,夏庆梅等报道术后给予静点化淤通脉液及口服化淤通脉汤剂,总有效率达94.14%[14]。

  4.4 对于阻塞平面高,缺血时间长的病人,以前采用在恢复动脉血流的同时静脉穿刺放血数百毫升的方法,减少有害物质的回吸收,现在对于有条件的医院,可采取术中循环复通后应用血球清洗器(cellsaver),缓慢释放并回收部分下肢静脉血液,去除红细胞以外的其他物质,再将红细胞回输体内,达到去除血液代谢性毒物而不见少血细胞的目的。

  4.5 对于远端肢体已有坏疽或者肢体的缺血平面不能再降低的患者,如栓塞平面以远肢体已出现青紫、肿胀,且合并远端指(趾)及关节感觉。

  运动功能丧失者,即使取栓手术成功,截肢也难以避免,此时须视患者全身情况,必要时应取栓和截肢同期进行,而不要一味争取降低截肢平面,避免单纯取栓术后代谢产物回吸收对患者生命的威胁,在有些情况下,单纯的截肢术也未必不是一种正确的治疗方法,这既能减少坏死组织的回吸收,又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各重要脏器功能和全身状况的恢复。

  4.6 及时的筋膜切开也是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有效的方法,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和静脉内血栓形成使患肢肿胀,张力增高,是截肢的主要因素,对于栓塞时间太长和已有肢体组织坏死时,筋膜切开是降低截肢率有效的方法。

  5 结论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仍然是一种与高龄病人和多系统疾病有关的疾病,治疗原则是首先挽救生命,其次是保全肢体[15]。

  一般地说,治疗干预应首先是无创的、可预言的和方便的,然而肝素化和球囊动脉切开取栓术仍然是急性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32

  [2]崔公让,吴建萍.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可行性与必要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5):427-429

  [3]谭最,谢友利.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肢体动脉栓塞疗效分析[J].中华中医学杂志,2007,31(3):173-174

  [4]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69

  [5]王爱林,刘丽.血管内超声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1999,7(19):424

  [6]黄丽华,高毅,温兆杰.肢体急性动脉栓塞血管内超声溶栓术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311

  [7]胡琼华,张红,郭晖.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3,18(2):119

  [8]刘胜利,蒋鹏,等.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及其并发症的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2006,9(13):1110-1111

  [9]李光新,张曙光,于振海,等.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体会[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6):391

  [10]吴庆华.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手术治疗和注意事项[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5):430-433

  [11]杜筠,孙立中.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因素[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4,23(2):95-96

  [12]吴建萍,崔炎.肢体急性动脉栓塞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6,12(5):509-511

  [13]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8-257

  [14]夏庆梅,张学勇.化瘀通脉液(汤剂)在急性动脉栓塞取栓术后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04,25(1):27

  [15]吴庆华,吴章敏,陈忠,等.反复肢体动脉栓塞35例的治疗经验[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1):12-13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2】

  摘要:Fogarty导管取栓术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取栓,可减少肢体坏死的风险。

  同时要注重对全身疾病的积极有效治疗,才能达到保存肢体,避免生命危险的目的。

  关键词:动脉栓塞 Fogarty导管 动脉切开术 取栓术

  急性动脉栓塞所引起的肢体缺血危象,起病急骤,症状严重,发展快,可导致肢体甚至生命的丧失,及时诊断和正确的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仍是动脉切开后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急性肢体动脉栓塞21例。

  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5例,女6例。

  年龄21~90岁,平均年龄61.5岁。

  其中下肢动脉栓塞19例,上肢动脉栓塞2例。

  发病距入院时间6―26h,平均18.6h。

  发病原因:风湿性心瓣膜病及冠心病房颤1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狭窄4例,腹主动脉腹壁血栓3例,下肢动脉挫伤1例,原因不明1例。

  栓塞部位:左髂动脉5例,右髂动脉3例,左股动脉2例,右股动脉1例,左�动脉8例,左肱动脉2例。

  2、临床表现与诊断

  患肢突然出现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和苍白,即5P症状。

  是急性肢体缺血的典型临床表现。

  本组21例患者均行彩超检查,6例行CTA检查。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辅助检查,全部确诊。

  3、手术方法

  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患者取仰卧位,腰硬联合麻醉。

  在股三角沿股动脉作纵行切口,游离股动脉长5~8cm,依次暴露股总、股浅和股深动脉,分别绕以硅胶带控制血流,防止损伤血管内皮。

  全身肝素化后硅胶带阻断股总、股浅和股深动脉。

  在股总动脉前壁纵行切开血管,以4F的Fogarty导管插入股浅动脉远端,注入肝素盐水充盈导管球囊,缓慢持续拉出导管,在切口处用血管钳取出血栓,重复2至3次,直至远端动脉回血活跃,喷射有力。

  同样,用5F的Fogarty导管向上插入约40cm,注入肝素充盈球囊取出近端血栓。

  取栓完成后以肝素盐水灌注冲洗远端血管,然后用冲洗导管向远端动脉灌注尿激酶10万U,5-0 Prolene无损伤缝线连续外翻缝合股动脉壁。

  逐层关闭切口。

  肱动脉切开取栓术:患者仰卧位,臂丛麻醉。

  取上臂内侧中下1/3纵切口。

  近端取栓时用4F的Fogarty导管,远端用3F的Fogarty导管。

  取栓完成后以肝素盐水灌注冲洗远端血管,然后用冲洗导管向远端动脉灌注尿激酶10万U,6-0 Prolene无损伤缝线连续外翻缝合肱动脉壁。

  4、术后处理

  密切观察动脉血气、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压和尿量。

  积极治疗原发性心脏病,保持全身情况稳定。

  监测及纠正酸中毒、高钾血症、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

  并酌情给予5%碳酸氢钠及20%甘露醇静脉点滴。

  术后先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华法林抗凝7天后改为华法林钠继续抗凝。

  华法林钠抗凝治疗半年,跟据国际标准化值(INR)调节华法林的用量,保持INR在2.0~2.5之间。

  二、结果

  本组病例患者取栓术后动脉再通,18例肢体血供良好,治愈率85.7%。

  3例(14.2%)症状明显好转,肢体循环改善,但足背及胫后动脉无搏动。

  全部病例无肌筋膜室综合征、截肢和死亡。

  三、讨论

  1、病因与诊断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多发生于50―70岁,尤其患有心血管疾病人群,下肢发病率高于上肢[1]。

  栓子可以来自心源性、血管源性、医源性及少数不明的栓子。

  该病起病急骤、症状严重、进展迅速,直接危及肢体安全和患者生命。

  近年来,随着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逐年增高,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引起的急性动脉栓塞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依据典型5P症状不难作出初步诊断。

  常规体检有助于初步确定栓塞部位。

  彩超可显示血管壁、管腔和周围动脉结构,了解血管阻塞性病变性质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2、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治疗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一经确诊,有手术适应症者,应争分夺秒立即手术。

  以保全患者的肢体,甚至生命。

  本组病例中,经Fogarty导管取栓,18条肢体再通,远端动脉搏动可触及,治愈率85.7%,3例肢体缺血症状明显好转。

  我们认为对于来诊较晚的病人,也不应放弃手术治疗。

  发病时间不是手术的绝对指征,只要肢体没有大片坏疽都要积极手术取栓,挽救肢体及降低截肢平面。

  3、取栓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术后应严密监护心功能,维持并改善心功能,恢复正常心律,防止栓子再脱落。

  术后给予碳酸氢钠或乳酸钠纠正酸中毒,大量输液、强心利尿,促使肌红蛋白从尿中排出,防止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

  本组病例均未出现肾功能衰竭。

  组织缺血可造成患肢组织细胞损害,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为肢体肿胀、皮温下降、肢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一旦出现应立即行筋膜切开减压术。

  此外,注意识别动脉真腔,防止误入夹层,引起远端肢体缺血。

  取栓时导管可造成动脉内膜损伤,故术后应给予抗凝、溶栓及改善微循环治疗,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综上可见,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是传统手术与介入治疗相结合的微创治疗方法,其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技术要求低,疗效好,值得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谭鸿雁.现代周围血管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92-293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3】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4月~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200例,将其列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介入溶栓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及护理满意程度。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后病情均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研究组病情好转的人数更多(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仅有76例患者病情得到改善(总有效率76.0%),研究组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介入溶栓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优质护理,可以缓解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疼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护理;满意度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发病迅速,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患者可能面临肢体缺血甚至截肢的危险,尤其是老年患者,危险性高于年轻患者。

  目前,临床在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介入溶栓治疗术,该手术治疗效果理想,但是,在开展介入溶栓治疗术过程中,患者极易出现并发症,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需要采用优质的护理服务,为患者消除疾病带来的疼痛,提高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4月~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200例,将其列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并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男55例,女45例,年龄50~76岁,平均(65.28±10.27)岁,发病部位:左下肢45例,右下肢30例,双下肢25例;对照组患者男50例,女50例,年龄52~78岁,平均(66.74±10.64)岁,发病部位在左下肢48例,右下肢32例,双下肢20例;两组患者均出现脉搏跳动异常等现象,入院的时间8 h~15 d,均采用超声检查,确诊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

  两组患者在年龄、发病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介入溶栓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即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服务。

  研究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优势护理从患者开展介入溶栓术治疗前就开始执行。

  具体方法如下。

  术前护理:术前重点在于心理护理与患肢护理,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大部分为老年患者,老年人体质比较弱,大部分老年人面对手术存在极其恐惧的心理,甚至会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有些老年人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且医疗费用昂贵,心理负担较大,不愿意配合治疗工作[1]。

  护理人员应针对上述情况给予心理支持,认真观察患者的神情,主动与患者聊天,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向患者介绍治疗的方法,并利用成功案例激励患者,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工作。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当患者疼痛难耐时,护理人员可给予患者加罗宁等止痛药治疗,缓解疼痛,避免出现动脉痉挛现象[2]。

  观察患者疼痛情况,若发现患者的肢体末端存在发凉等情况时,则需要给患者加盖棉被,做好保温工作。

  若存在供血不足的现象,保温工作不可采用热水浸泡等方式,若是采用热水浸泡、热水袋保温的方式,会加快组织的代谢,使病情发展更加严重。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在完成介入溶栓治疗术后,并发症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术后患者常因血管缝合或者是抗凝剂使用等原因造成出血现象,为此,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掌握患者术后的情况,是否存在呕吐、渗血等各种现象,尽快判断出患者是否会存在颅内出血的现象,若有前兆立刻向主治医生汇报[3]。

  对于渗血的患者,需要采用沙袋进行局部压迫处理,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补液、抗凝剂的使用量,有效控制出血量;若是存在消化吸收功能较差的患者,一般情况下,此类患者的疼痛程度会较为明显,为此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可采用播放舒缓音乐、与患者聊天的方式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并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避免造成压疮,一旦出现压疮,采用赛肤润药膏涂抹。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确保患者保持头高脚低的姿势,目的是为了预防栓子发生脱落,进入到心肺等器官当中,为此,要让患者处于头高脚低的姿势[4]。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出院后指导:完成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脑出血或心肌梗死等,尤其是患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的患者,为此,术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抗感染护理,定时监测患者的脉搏、血压情况等[7]。

  出院后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工作,如患肢功能的康复训练。

  定期按摩小腿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在饮食上注意食用高纤维素、低脂肪、易消化的事物,出院后要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严格控制药量,一旦出现异常现象,立马到医院就诊[8]。

  1.3 疗效评定标准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介入治疗疗效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三种。

  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流畅,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依然存在麻痹、发白等症状,进行检查时发现在血管内部还存在部分物质;无效:患者病情恶化,需要进行截肢[9]。

  1.4 观察指标

  制定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操作技术、病房环境等内容,分发给每位患者,调查表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为80~100分,满意为60~79分,不满意为60分及以下,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10]。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下,病情均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研究组病情好转的人数更多(总有效率96.0%),对照组仅有76例患者病情得到改善(总有效率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在护理满意程度方面,研究组56例患者对护理质量表示非常满意,41例患者表示满意,总满意率为97.0%;对照组30例患者表示非常满意,40例患者表示满意,总满意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并发症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造成截肢,甚至死亡。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脉搏异常,并且患肢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造成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是血流速度异常或凝固、脱水等因素,动脉栓塞以下肢发生居多,其临床征象不尽一致[10]。

  该疾病发生速度快,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若是得不到精心照护,则极易引发并发症,为此,对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要给予精心的护理[11]。

  目前,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理想的治疗方法是介入溶栓治疗,为了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手术前就开展治疗工作,在手术开展之前,为了让患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手术,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在手术开展之前,还需要做好疼痛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镇痛剂缓解疼痛,与患者处理好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12]。

  在完成手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心电图情况,定时查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皮肤的黏膜情况、牙龈是否存在出血现象等,使用药物时,指导患者使用方法,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

  当患者符合出院标准时,在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工作,让患者在家中能自我调节,开展康复训练,食用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促进康复[13-15]。

  本研究对2014年4月~2015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仅有76例患者有效,总有效率为76.0%,研究组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闾春梅[16]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中指出,优质的护理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低并发症的发病率;胡琼华等[17]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的护理中说明,良好的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康复,与本研究结论相同,可见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在介入溶栓治疗过程中,给予优质的护理,让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可提高治愈率[15]。

  综上所述,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介入溶栓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优质护理,可以缓解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谢新朵,齐少春,樊桂莲,等. 经股动脉置管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8):71-72.

  [2] 黄小敏,余伟兰,罗爱琼. 下肢动脉栓塞置管溶栓的综合性护理干预[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7):1058-1060.

  [3] 付小妹.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2):3152-3153.

  [4] 李燕,葛静萍,顾建平.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置管溶栓的护理干预[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0):829-831.

  [5] 李秀敏,李关蓉,徐晓美. 股动脉切开球囊导管取栓术护理配合[J]. 临床合理用药,2012,5(2B):152-153.

  [6] 王湘红,王德顺.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 浙江实用医学,2013,18(2):150-151.

  [7] 黄秀练.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的护理[J]. 医学文选,2006,25(3):479-480.

  [8] Fujii Y,Soga J,Nakamura S,et al. Classfication of corkscrew collaterals in thromb oangiit is obliterans(Buerger’s Disease)[J].Circ J,2010,9(6):1178-1183.

  [9] 张凌云.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围术期护理体会[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2):128-129.

  [10] 薛冠华,梁卫,黄晓钟,等. 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评价[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9):715-717.

  [11] 陈敏. 12例高龄患者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J]. 中国临床护理,2014,6(5):399-401.

  [12] 任征. 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疗效比较[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195-196.

  [13] 黄晓钟,张纪蔚. 下肢动脉栓塞的置管溶栓治疗[J]. 临床外科杂志,2013,21(5):326-328.

  [14] 李宴节,赵增富,崔进国,等. 介入技术在下肢急性动脉栓塞中的应用[J]. 临床误诊误治,2011,24(6):59-61.

  [15] 陈忠.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正确处理[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28(10):839.

  [16] 闾春梅.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3):143-144.

  [17] 胡琼华,张红,郭晖.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病人的护理[J]. 护理学杂志,2003,18(2):119-120.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治疗研究】相关文章:

CT在肺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作用10-05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10-05

浅谈急性肺栓塞临床医学论文10-08

肺血栓栓塞症临床治疗分析10-05

破裂性髂动脉瘤的治疗10-06

子宫假性动脉瘤的治疗进展10-05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10-08

急性阑尾炎穿孔手术治疗体会10-06

中西药治疗急性角膜炎10-05